深圳

深圳天气新闻

深圳活用大数据提升气象服务
发布时间:2016-07-29 17:38:39
浏览量:1190
  刮风下雨、高温寒冷、电闪雷鸣……日常中获取的各种气象服务信息都来自于海量气象大数据,深圳气象人就是“数据分析师”,通过采集分析繁杂的气象数据不断提供气象服务。在这科技发展的时代,庞杂众多的气象数据就是取之不尽的“富矿”。
  深圳市气象局2014年起被列入广东省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试点建设单位,在大数据研究和应用上先行先试,积极推动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利用大数据为气象公共服务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支撑。7月29日起,深圳市气象局将在深圳晚报推出“数观天象——解码深圳气象大数据”气象科普栏目,进一步挖掘气象大数据成果,展示气象大数据带来的便利。
  气象数据应用于各行各业
  对于市民来说,气象数据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点开微信、刷刷微博,在你通过深圳天气APP、深圳天气微博和微信获取气象信息时,别忘了气象大数据这个幕后“大功臣”。
  气象数据是天气预报之源,具有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我们平时从电视、报纸或者网站获取的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其背后都有庞大的数据作为支撑。仅深圳就有150个自动气象站、一部天气雷达等近300台先进气象探测设备,每天还要接收广东省86个国家基本站、2000多个区域自动站、10部雷达等监测设备逐日逐小时甚至逐分钟的气象数据,还共享接收泛华南地区30多部雷达、4000多个区域自动站、6部气象卫星的气象观测数据,平均每天要处理600多万份数据,数据容量超过1TB。
  “我们每日接收到的天气预报信息就是从海量的数据分析,再加上欧亚乃至全球的所有气象数据,通过筛选、运算、分析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获取的。”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台长江崟说,随着预报业务不断发展,气象数据也将更加精密,数量也将继续增加。
  气象大数据仅仅用于简单的气象预报服务吗?江崟指出,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数据的应用面也越来越广泛。例如,结合深圳历史海量暴雨数据和地形地貌情况分析得出的暴雨强度公式可为深圳排水管网设计提供科学参考,历史气温、风向、降雨等气象数据可为小区通风、排水等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气象观测到报率及时率全省第一
  气象大数据从何而来?有哪些先进观测手段?在这方面,深圳市气象局已经布下一道缜密的“探测观测网”。据了解,深圳市气象局通过地面站、雷达、卫星、风廓线等进行采集,逐日逐时甚至每分钟扫描气象大数据,已建成高质量立体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初步建成了空间、立体、业务全覆盖的城市综合气象探测系统。
  在空间方面,以“6+3”(6个气象探测基地和3个海上石油平台测站)为核心,建设14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覆盖所有街道、易涝区、海岛、港口和地铁沿线。在立体上实现从海平面到垂直12KM高度范围内探测覆盖,主要有海岛站、高山站、边界层风廓线、对流层风廓线、微波辐射计、GPS水汽探测等;在业务上实现了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天气雷达观测、专业气象观测、海洋气象观测等业务的全覆盖。
  市气象局还初步建成完善装备运行保障体系,实现了探测数据质量达标、1分钟到预报员桌面、2分钟服务于公众,取得了到报率和及时率连续6年居于全省第一,天气雷达和风廓线数据到报率和及时率名列全省前茅的成绩。